查看原文
其他

心系兴合庄 发小情难忘

2017-12-07 丁培兴 储月斋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推荐阅读★

【文苑】父爱如水

【文苑】张承志:《太爷的拐杖 》

民族艺术‖穆斯林书法家丁培兴艺术简介

【精英】崆峒功夫传人:白义海

向书 画 印 阿兼通迈进的民族艺术家 || 聚一

题   记

时絮荏苒,岁月如梭,转瞬间尊敬的丁吉惠阿訇归真四年了。

吉人已去,惠风长存。

每年这个时候丁阿訇的叔叔丁培兴老师会写点文章,以追思亡者,警醒友人。

本篇讲述了凉城第一庄——兴合庄走出的丁阿訇及更多的人物和故事,鲜为人知!因篇幅所限,言犹意未尽……

请大家作好嘟瓦依

最美的记忆背后,一定珍藏着值得回味的时光……


心系兴合庄  发小情难忘 上

丁培兴



在中国西北腹地,在与陕甘宁三省相交毗邻的陇东,在被外地客人称之“即平常又凉快”的平凉,有一处极为普通,几乎被城里人遗忘的城市村落(棚户区)——兴合庄。

这个坐落在城市东南一隅的回族居民社区,85%以上是解放前后由河南桑坡迁徙到此的民众。屈指数来,定居于斯,繁衍生息,六七百户,三四千口,已五六代人了。先辈们驻足平凉,看重的是陇东旱码头,西北皮毛集散地,更看重这里的民风淳朴,教门虔诚,再凭借他们熟练精湛的泡皮制革手艺,养家糊口似乎不成问题。先辈们受伊斯兰信仰和中原文化的濡染,不论贫富老少,不论走到哪里,只要能“安营扎寨”,首先想到的是修清真寺,办识字学堂。依稀记得,我们丁家的两位七八十岁小脚老奶奶都会识文断字,教玩童们打算盘(珠算)……。


在老一辈桑坡人中,兴合庄不乏仁人志士。如中阿兼修,品学兼优,一专多能,造诣深厚的白有顺(心斋)、马兰田、马宽、张文清、马登贵、白廉、白立斌、于希俊、郭明正等知名老阿訇;录入国家名老中医库、享誉西北的麻文华及医德高尚而英年早逝的马文正大夫; 威振中原、享誉陇上的著名武术家马恒福、郭景华、丁鸿奎、白良清等老师;早年就读于黄埔军校、陇东师范的杨春兴、丁增庆、白荣宣、白仁山、丁贵庆等老学者。这些为弘扬民族文化呕心沥血,为桑坡乡亲增光添彩的穆民前辈,他们的美德佳话 ,至今仍在坊间传颂。

记忆在沉淀中遗失的速度是惊人的。趁着自己日趋讷钝的思维还有几分清晰,先把散落在人生之路上的发小情愫捡起。

我们这批出生在解放初期,成长在“文革”时期,历练于改革开放之中的同学发小,可谓“从小淌泾河,啥事都经过”。与我同班级,先后毕业于兴合庄回民小学的同龄人中,由高小升入初中,在刚刚分清“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概念不久,便被轰轰烈烈“造反有理”的浪潮所挟裹,懵懵懂懂地卷入“停课闹革命”和“大串联”的折腾之中。好在我们这帮同学的家长基本都有份工作,所以“上山下乡”当知青的不多,后来随着“抓革命、促生产”的形势需要,同学们经过“政治审查”,合格的先后都有了新的选择,或进了“三线”军工企业(保密厂),或应征入伍当了兵,或跨进国营企业及地方“大集体”单位(那个年代没有老板和私企)

从兴合庄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一起走向社会的发小们,如今都已面容添皱,两鬓染霜,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年人了。蓦然回首,发现我们这一班人尽管都很平凡,却活得坦荡舒畅;尽管有坎坷逆顺,仍能砥砺前行;尽管喜忧参半,依然可圈可点。

军人威武,战士强悍。我们班的男生们当初似乎都做过军人梦,幻想着穿一身军装的“豪迈”气魄和转业有正式工作的优待。但事与愿违,因政审的严酷和体检的苛刻,没有几人能顺利过关。在百里挑一之后,我们班的丁永慈(丁景道之子)和李广德(汉族)先后被部队录取。这两位同学踏入军营后,都十分勤奋努力,成绩突出,于八十年代末被选拨提干。丁永慈在甘肃省军区后勤部门为正团级干部,直至退休;李广德在陕西省军区某团担任参谋长(因广德学友近些年来很少回乡,渐失联系)。说心里话,这俩军官发小在我们同班同学中,属于比较憨厚、学习一般的,当初得知他俩当兵和入党提干的消息时,还真羡慕、嫉妒了 好一阵子呢。

中华武术,威震八方,名扬天下。回族武术作为中国功夫的一个分支,也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在近现代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发扬。记得我们在兴合庄上小学时候,男同学大多都喜欢操拳弄棒,那时能达到登台表演的已有十多人,记得有马明星、杨全忠、郭荣普、张明杰、马文学、马廷福、帖平林、白吉荣、白金忠、白曦照、白志胜、白荣孔、白志俊和我等。其中马明星(其父马恒福系著名查拳大师,年轻时在河南一次大型武术擂台赛中出手不凡,一举击败对手,获得蒋介石亲赠宝剑一口,从此名声鹊起,因此也在“文革”中遭受批斗)就是我们这些习武发小中最为出众的。


*著名回族武术大师马恒福

*原平凉武术协会会长马明星

马明星师承家父训导多年,同时博采众长。他担任平

凉武术协会主席兼总教练多年,传道授徒,桃李满园。1983年被授予全国武术“优秀辅导员”,被评定为武术六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他多次率领团队代表东莞、深圳及平凉武术界参加国家、省级武术比赛,并获得多项集体和个人殊荣。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马明星不但在武术界名至实归,而且还担任企业厂长、书记和总经理多年,并获得土建、机械工程师及经济师等技术职称。与此同时,他还坚持临习书法,行草、楷书都颇见功力。在平凉回族书法家中,从兴合庄走出来并得到社会认可的几位艺术家,都是我们同级同班的发小。

金秀礼,在平凉电力系统工作40多个春秋。我与秀礼都有共同的爱好,如吹笛子,俺俩都可以登台独奏并经常参加文艺宣传队乐曲伴奏。秀礼与我还都是国家级如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的成员和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值得一提的是,秀礼先生的艺术摄影,其拍摄技术和艺术视角,是一般非专业水平难以企及的。2009年末,他在朝觐期间所拍摄的题材经编辑出版《心灵的净化》专集发行,使大家充分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艺术的美感。他自费创办的《平凉民族艺术》网站,为展现少数民族书画家艺术风貌及多元文化的交流共享,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网络平台。


在我们的同桌发小里,买建忠是一个最能吃苦、最为勤奋的男士之一。“文革”初期,他便跟随父母“上山下乡”,在农村锻炼没几年,便只身一人远赴新疆,摘棉花、打土坯、扛砖瓦,吃尽了苦和累,也成了家。由于子女多且小,建忠夫妇只得开着手扶拖拉机给人们运送建筑材料。那时设施落后,砂石、砖块、白灰都靠人工一锹一块地装上车斗,再同样费力地卸下。记得当时(九零年)我在自家宅院里翻建的几间平板房的用料,大多都是建忠夫妇俩帮忙拉来的。

令人钦佩的是,即使在那样生活艰苦、经济拮据的条件下,买建忠也没有放弃对书法艺术的挚爱。在工地上休息时,他便就地取材,或用树枝在土地上,或用钢筋在沙子里,心追手摹,以逸待劳。为了补贴家用,每年春节前夕,他都会在大街或集市上,在热闹的人群和凛冽的寒风中,为人们书写春联。在平凉坊间和家里,偶尔会看到庭堂上挂着一幅工整的楷书或流畅的行草,署名为“寒冰”的,即是买建忠的书法作品。知其人,观其字,便懂得他以寒冰作为笔名的寓意了。

马文学也是我们同班里一位佼佼者。七十年代参加工作后,便从平凉地区运输公司被选送到闻名遐迩的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毕业后返回原单位,历任公司技术员、队长、总经理;八十年代与在厂矿工作表现突出的女青年、从基层提干担任共青团平凉地委书记的郭继红结为伉俪。此后,马文学先后担任平凉外贸局、商务局局长,于2013年光荣退休。

在我们的同学中,擅长做生意的不多,所以当老板的甚少。但有两位发小,觉得很有必要陈述一二:一位是于有长,招工后被分配到大山深处的“士谷堆”,即为三线建设后勤保障服务的平凉矿区供应公司,从营业员到采购员,从业务主管升职主任。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大规模裁军政令的实施,军工企业也不得不转产或搬迁,于有长也随之奉调平凉地区工业品展销公司任总经理; 但好景不长,在改制、破产的冲击下,他只得选择停薪留职。自谋职业初始,被平凉当地第一家民营企业聘为总经理。此后不久,于有长凭借他在商贸行业的人脉资源,东拼西凑,举债投资近两千万元,在解放路口修建了具有多功能的商用大楼——华联商厦,注册成立了集住宿、餐饮、商贸为一体的华联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有一定实力的商人。如今,早已还清债务,四世同堂,儿孙绕膝的于老板,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他很知足,所以更应当感恩。每逢修建清真寺,只要找上门来,不问远近,都会慷慨解囊;每年斋月,他都要购置一些粮油、糕点等食品,带上钱物,亲自到他经过了解摸底的失独、孤寡及智障等无助的贫困家庭和福利院,不显山不露水,悄无声息地把慰问品施舍给这些需要关心和帮助的人们手中。

另一位是马明仁,尽管不是老板,却有着当老板的头脑。当人们刚开始翻建住房(土瓦房改平顶房)之始,他已在外面看准了楼房;当大伙思谋着住楼房好还是独院好之际,他已拥有了临街门面房,而且是前店后院(前店开浴池自营,后院自住有余则出租);当你我体会到楼房的优越和生活的便利之后,人家已看到了大都市的前景,在西安买房置业了。值得一夸的是,有长、明仁两位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深知“舍得”之内涵,每当寺坊上有大的开支,或看到有奉献精神的好阿訇,或有特殊困难的老百姓,他俩总是毫不吝啬地出散,少则数百上千,甚至累计过万,且大多是匿名捐款。

信仰,不是幻想,更不是枷锁,而是主宰赐予全人类最伟大的仁爱。她是一种毋庸表白的顿悟,一份充满敬畏的情感,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能够与人们的精神与物质追求融为一体的契合点,这就是信仰。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老同学们日益感到时光的短暂、生命的微弱和教门的重要。在同班发小中,白长有、李克明、马广琴、金长福、哈思成、白祖礼等学友已先后辞世归真,祈主宽恕他们,提升他们的品级。尽管有的已离别多年,但他(她)们的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

穆民人生,知信行诚。近十年来,我与马明仁、于有长妻子、王志军夫妇、金秀礼夫妇、马占德夫妇、马文学夫妇、童元广夫妇、杨振西夫妇,先后前往世界穆斯林心目中最为圣神的地方——麦加天方、麦地那圣城朝觐,接受了身心的陶冶与洗礼,成为光荣的哈吉。另外,还有白曦照夫妇、白荣臣夫妇也已虔诚举意朝觐,并在网上报名排队等候,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心系兴合庄  发小情难忘 上

丁培兴



如果说,过去像一面镜子,而今天乃至明天就像一根绳子,对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是非荣辱作个总结。好的榜样,美的形象就宛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让我们及晚辈们用维系亲情、友情与真情的绳子把它连接起来。

忆往昔,素有平凉“小桑坡”的乡亲们没有给先辈们丢分失敬;看当前,兴合庄的人和事中,依然才俊辈出,后继有人。

在清真寺开学传道的阿訇和中阿并举的尔林中,有丁国顺(穆萨)、白荣军、白本富、王克仁等从兴合庄走出去,又在外地、本坊开学讲经的中老年资深阿訇,还有在阿校学习,跟丁吉惠阿訇学经,后出国深造并以优异成绩获得世界伊斯兰最高学府——艾资哈尔国际伊斯兰大学毕业证书,现在苏丹王国即中国央企担任翻译的买宏亮老师(老社首买良惠之孙,发小买建忠之子)。

最令人难以忘怀、难以割舍的是吾侄苏莱曼·丁吉惠阿訇。由于受他祖父即吾父丁元光的熏陶,从小就热爱教门,未及弱冠便四处求学,多地拜师,刻苦钻研。1988年6月,年仅21岁的吉惠便以优异成绩,在享誉中原的买荣喜大阿訇门下穿衣挂帐,成为当时最年轻、有才华的尔林之一。在之后二十多年的生涯里,吉惠阿訇在西安、陕南、平凉、宁夏等地办学讲经,授徒解惑,培养满拉、学生逾千人。不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坚持凭经立教,讲真话,讲团结,顾大局,传递正能量,和谐如春风。在讲经开学之同时,丁阿訇还积极投身到慈善公益事业之中,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特困家庭的27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做复明手术;为贫困、缺水山区及清真寺打井近30口,解决了数万人、畜的饮用水困难;为低收入家庭和孤寡老人捐赠衣物、食品不计其数……。丁阿訇的主张和遵行得到广大坊民的赞誉和爱戴。2012年末,在全国民间网络线上线下推选“我心目中的好阿訇”活动中,丁吉惠阿訇高票当选,反响热烈。


2013年12月10日上午,丁阿訇在赴云南参观考察途中,因常年的奔波忙碌,积劳成疾,他那超负荷的心脏骤然停止了跳动……,噩耗传来,泾河呜咽,陇原含悲。12月13日(主麻),人们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汇集于平凉东郊,五六万人的送殡队伍汇成一片白色的海洋,人们含泪送别大家心目中的好阿訇,年仅46岁的吉惠哈吉!

在兴合庄成长、成才的知名人士中,职务最高、年龄最大,最受人们敬重的,当属马耀南哈吉。我与马老是兴合庄的老邻家,其父亲马长俊即板桥马阿訇,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想起三十多年前,我父亲与马老阿訇每天相伴进出清真寺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马耀南先生曾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民革甘肃省委副主任、省政协常委兼民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现为甘肃省慈善总会穆斯林扶贫助教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省穆斯林书画摄影协会副会长、省书画研究院顾问的马老先生,仍然在为民族文化教育事业发挥着积极作用。


马老与书法结缘长达60多年。青年时期便利用工作之余博览群书,读碑临帖,广涉精进,自成一家,形成了动中有静,楷法形意,刚柔相济,雅俗共赏的艺术风貌。因此,他的书法作品被单位和个人广为收藏。在故乡平凉,许多清真寺、门店的匾额、楹联都镌刻着他的墨迹;坊间百姓也常以拥有马老的一幅墨宝为荣。如今,已年近九旬的马老先生依然精神矍铄,依然挥毫不辍。

人之福祸,在于道德;家之盛衰,在于教育。原兴合庄回民小学校长丁凤英(丁俊慈之女,我班发小丁仙英的亲姐),辛勤耕耘,培桃育李,在教育战线奉献40多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首届“园丁奖”获得者,省政府“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她的女儿穆冬梅(父亲穆真,与吾兄培盛为发小),则显得更为优秀,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研究生,红梅从平凉地委机要处、秘书处干起,一步一个脚印,33岁便担任市机要局长,37岁赴任华亭县委常委、统战部长、组织部长,现为该县县委副书记,县委党校校长,负责协调处理县委日常工作和党建工作。

丁仁孝哈吉(其父丁存慈,祖父丁耀荣)也是我们同校校友,从兴合庄小学毕业后,他随父母迁居兰州,参加工作后被选送到兰州“五七”干部学校,后在中央党校法律专业毕业,在兰州市委统战部、民委工作长达32个春秋。仁孝处事稳练,为人谦和,多次率团带队赴麦加朝觐。在处理民族事务和宗教纠纷中,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始终以团结稳定为重,妥善化解了许多一触即发的矛盾。如今,作为兰州市伊协常务副会长的丁仁孝哈吉,依然在为民族团结与宗教和顺而孜孜不倦地奔忙着。

白义海(父亲白灵光),这个在兴合庄土生土长的帅小伙,称得上是有点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幼年跟随其舅舅马明量习练回族武术,打下很好的基础;师从西北武林名家兰振清大师8年,系统学习了单腿功、小洪拳、硬气功、石锁功及刀、枪、棍、剑、鞭、镖等各种器械;又师从崆峒派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近十个春秋,掌握了崆峒飞龙门、神拳门、玄空门、太极推手、崆洞劲道等,武艺大进。经过多年的锤炼和考验,他的品行和技艺也深得恩师的器重和信任,2004年7月,燕飞霞亲手将崆洞派传承大印及相关崆洞武道资料和秘笈交给了他,并嘱咐义海要不畏困难,持之以恒,心存善念,牢记武德,一定要挑起第十一代掌派人这个担子,一定要让崆洞武术传遍天下。

闯天涯,报师恩。白义海没有辜负燕飞霞大师的嘱托和教诲。自2005年开始,他南下广州、上海,北上首都、天津,港澳台、大江南北,五洲四海,到处留下了崆洞武术的精彩画面和比赛佳绩。作为中华崆洞武道联盟主席、中国民间武术家联会副主席和中华武术文化传播大使的白义海先生,近三十年来,在国际国内的各类比赛中获奖无数,还应邀为《孔雀翎》、《非常了得》、《天下九宫格》等影视节目作武术指导;先后接受央视4套、央视5套、江苏、湖南、广东、北京、深圳、河南、陕西、甘肃、卫视和《中国民族报》、《全球功夫网》、《新浪微博》、《武术在线》等数十家媒体采播,并多次出席国内外大型武术高峰论坛和慈善主题公益活动。由于白义海不懈努力所取得的成绩和荣誉,2014年12月,他与祖籍平凉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著名艺术家赵季平(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及著名学者丁文广(回族,兰州大学教授、博导,著名公益活动家)等一起被《影响力.时代周刊》等权威媒体推荐、评选为“平凉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十大人文代表”。

还有两位身手不凡的武坛小将,也是来自兴合庄桑坡人的后生:一位是麻喜真(曾祖父乃西北名老中医麻文华,父亲麻进国),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现执教于平凉崆洞文武学校,系崆洞武术研究会秘书长,武校副总教练;另一位是丁强(祖父丁海德,父亲丁永祥),同样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现在平凉当地公办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同时面向社会青少年教授跆拳道、舞蹈等,为健身健美方面的普及与提高做些实事。近十多年来,麻素真、丁强在全国及省、地市运动会、武术展演中多次摘金夺银,为桑坡人增了光,为平凉穆斯林添了彩。

说起白本锋(祖父白存正,父亲白吉荣),兴合庄的老少爷们几乎无人不晓。本锋从小就显得聪颖过人,在平凉一中读书时,他爸在虹光厂上班特忙,他母亲丁玉芳那时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本锋不得不学着做饭,同时还得照顾好上小学的弟弟。即使这样,他在高中的成绩依然优异,并于1997年以全市重点中学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平凉高考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如今,年仅38岁的白本锋已是清华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工学博士后,精仪系光电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在等离子体光子学、衍射光栅及纳米计量等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同时还担任多家国际光学领域著名期刊如欧洲光学学会(EOS)、美国光学学会(OSA)的编委和审稿人。

施永强(父亲施长有,其伯父施长恩系我同班同学),也是兴合庄走出的八零后中出类拔萃者。他就读于西北工业大学飞行器工程专业,由于学业成绩突出被留母校任教,获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博士学位,航空流体机械系硕导、副教授,其研究课题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陕西省科技发展基金项目支持,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被EI索引收录9篇,如发表在航空学报上的《风扇/压气机叶型厚度对颤震特性的影响》一文广受业界好评。

丁少华(祖父丁赞详,父亲丁正新)一一这个在兴合庄成长,靠自学成才的“吉他神通”,十六七岁时就担任平凉内陆河乐队的主音吉他手,并随乐队参加摇滚音乐节演奏。2009年8月,年仅22岁的小少华,在参加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大赛中一路过关斩将,并签约金牌大风,正式以歌手身份出道。2014年5月,荣获第一届中国新歌榜“最欣赏十优歌曲奖”和“最佳原创歌曲奖”。2016年7-9月,他与潘高峰“成双成对”全国巡回演唱会历经14个城市,最终在北京落下帷幕,反响很大。


如今,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丁少华踌躇满志,搞创作,出专辑,谈签约,登舞台,忙碌不已……。作为音乐人,他的才华和成绩已引起众多媒体和资深艺术家的关注与好评,成为与朱军、李修平、巩新亮等陇上明星排在同一榜单上的知名人物。

从兴合庄成长、成才的七零后、八零后、九零后很多很多,他们中有中小学教师、公务员、现役军人、中西医师、护士、留美博士、国企职工,还有从事婚庆、摄影、网络维护、餐饮、服装等业务的主管和小老板。

因篇幅所限,未能逐一陈述,请校友们宥谅。但特别值得一提、特别值得我们这些老年发小引以为荣的是,我们的晚辈后生们,不论在天南地北,不论贫富贵贱,孩子们都很懂事,都很勤勉,都很正当——所有发小的晚辈中,没有一个子女步入歧途、迷误堕落的。对此,我们的确十分欣慰,万分感恩——因为我们坚守着信仰,保持着犯罪率为零的良好家风!

学友们,晚辈们!岁月蹉跎,时光如流。珍惜你我所拥有的每一份恩惠,每一种情怀,每一刻瞬间。昨日已成历史,归途已不遥远;人生这部写满沧桑的书,其实就掩藏在平凡而充实的生活中一一随遇而安,感恩而行,则是人生真谛……。

有感于斯,使我想起一位叫张克良的草根诗人,他在淮南煤矿挖煤30余年,不论再苦再累,坚持笔耕不辍;尽管身处煤黑井暗,但他苦中作乐,激情四射,内心充满了光明!我十分欣赏他的成名作《我的人生》,抄录于兹,权当结语:



即使命运从不发芽,

我不惋惜千百次播种;

即使花朵结不成果实,

我不遗憾千百次凋零。

信念告诉我的人生:

没有比脚再长的路,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


即使永远找不到大海,

我不停息寻觅的歌声;

即使脚印被风雪掩埋,

我也珍惜走过的路程。

无愧无悔才是人生——

朝着地平线匆匆走去,

让世界评说我的背影。


2017.12.仲冬于古都西安



作者简介:

丁培兴


66岁,大专文化,祖籍河南孟州桑坡村,生长于陇东平凉兴合庄。在兰州、平凉国企工作36载,参加北京逻辑与语言函大、兰州大学新闻刊授学院全部课程成人自考,从事文案、宣传、政务及物业管理多年,历任干事、处长、总经理、阿校校长等职务,组织策划并担纲主持多次大型文化交流和慈善公益联谊活动。曾担任《中国电子报》特约记者,《甘肃日报》、《甘肃工人报》特约通讯员,《开拓》、《穆斯林通讯》、《高原》特约撰稿人,先后在国家及省地市报刊发表散文、通讯、报告文学、小说及新闻稿件210多篇,诗词、对联60多首(幅);其书法作品在中国文联、书协及省市级书画展赛中多次获奖或入选。现为中国文联书画艺术中心创作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省新闻工作协会会员、省穆斯林书画摄影协会理事; 陕西《伊斯兰文化研究》编辑部主任、编委,西安穆斯林企业商会秘书长。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或作者推荐,出于传递更多信息和学习之目的转载,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

微信号:pl-muslim

 邮箱:939714321@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